首頁 > 新聞 > 綜合 > 船市觀察 > 正文

臺州造船業生死有命?

2013-10-12 08:44:57   來源:《商界》雜志    編輯:國際船舶網   我有話要說

\

幸存者

在這場大勢起落以及人的瘋狂推動的行業蕭條中,大多數船廠或倒閉或退出了,不過,也有幸存者。

“臺州船舶行業崩盤其實就是次洗牌,說得上震驚,但遠談不上恐怖。”臺州市五洲船業(位置 評論 新聞)有限公司董事長潘學劍無疑是為數不多的幸存者之一。他篤定地告訴記者,“倒閉是必然的趨勢,只是時間問題而已。”

2007年,為了賺得更多的錢,臺州當地大多數船廠老板不再滿足僅在自己的地盤發展,他們渴求能夠“走”出去,在其他城市扎根盤踞。很快,包括江蘇蘇北地區,遼寧營口、盤錦、大連等城市,都開始出現臺州民營船廠老板的身影。

“很多外地領導人來到臺州招商引資,為了吸引更多的人前去造廠修船,他們提出了很多福利待遇,包括稅務、土地使用等各方面的優惠政策,確實讓人動心。”回憶起當時的情景,潘學劍很是唏噓。

作為一家在造船領域扎根數十年的“泰斗級”人物,潘學劍和他的船廠自然也是眾多城市招攬的重點對象,那段時間里,他做得最多的工作就是接待來自不同城市的領導,但每每對方提及邀請過去設廠時,他卻總是婉言謝絕。

“過去以后誰知道是什么情況?不敢去冒這個風險。”謹慎的潘學劍深知,投資是好事,但作為一個外來者到其他城市去發展,萬一出現任何紕漏,都可能造成毀滅性打擊。

“船廠老板不再滿足于只有一個船廠,他們希望多擁有幾家,那樣每年就能多造幾條船出來。為了牟取更大利益,大家開始一窩蜂地開設新船廠。”對于同行的“瘋狂思想”,潘很是惋惜,“也不想想船造多了會飽和的問題,都只圖眼前利益。”

果然,在船舶行業出現蕭條時,最先倒閉的臺州船廠老板正是當年那些瘋狂擴張者。

不僅如此,潘學劍之所以“幸存”,還有另一個重要原因。原來臺州眾多船廠所制造的船舶,大多都是技術含量不高的散貨船,容易造成同類型船產能過剩,而為了將船賣出,不少船廠老板開始相互殺價,你賣1.5億元,我就賣1.3億元……自然而然,船廠利潤開始減少,直至入不敷出。而當船廠老板反應過來,意欲向技術性更高的船舶轉型時,卻發現這一領域遠非一般造船企業能夠涉及的。

與同行沉迷低端“自相殘殺”不同,數年前潘學劍就果斷地放棄了低端市場,開始引進動力系統、通訊設備等進口零件,并嘗試性地建造高端工程船(船型 船廠 買賣)。如今五洲船業已經開始和挪威、德國、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的航運公司合作,直接避免了慘遭崩盤的局面。

當記者問及對200多家船廠存活率不足30%如何看待時,潘學劍斷然否定了這一數據,在他看來,如今存活下來的企業最多只有10家不到,但這是自然規律造就而成。

而對于不少船廠老板向外界所抱怨的“遭遇恐怖性毀滅”一說,潘學劍更有理由不以為然,“說不上恐怖,他們只是希望能博取同情,很多入行較早的老板早就賺回了投資本金,另外當年在建立造船廠時,他們和政府簽訂了長時間的土地使用協議,甚至有人是直接購買下了船廠所在的土地,F在就算船廠關閉,他們也只是身份發生了變化,從廠長變為了地主,但利益沒受太大影響。”